最近看了《交換日記(七)》作者是張妙如以及徐玫怡,兩人皆具漫畫家身分,因此用圖文書寫的方式自由揮灑日常生活的驚奇與感動,一些看似平淡無奇的瑣事,在他們幽默詼諧的描寫下,變得生動有趣。吸引我的是,兩個女子坦率、真摯的向對方分享生命中的點滴。
說到這,我忽然想到,大學時,我也曾仿效交換日記,用圖文的方式記錄生活。當然,以我這種三角貓的功夫,畫出來的東西只有鬼才看得懂,不過,每當我重新回味,的確讓我又好笑又感動。
不似我現在的這般正經八百,不似我現在的感性激勵,多了點年少的憤世嫉俗及天真的幻想。
文字總會出乎意料的展現生命的不同層面。其實從交換日記的第一集起,我就有在看了,不過第七集,卻首度披露了妙如和玫怡意見上的衝突。兩個超級好朋友也會吵架,奇了吧!
細節我不多敘述了,有興趣的自己去看吧!(忽然覺得自己最近有點過度瀟灑,這麼不為我親愛的讀者負責,原諒我吧!你們應該也會看膩我每次在那一副世界大同的模樣!)

「你的性格中有一種配合人的特質,若是你不想去,你也會告訴自己說:也許這次會遇到有趣的事,也許會和自己想的不同……」妙如說。
「我不是笨蛋,如果我不想去的話,我會拒絕的……」玫怡這麼說。
妙如希望玫怡能大方坦然,不要為了他人而委屈自己。
玫怡認為每一個階段都是一種調適,若只是因為不喜歡就拒絕,反而會失去很多機會。

「我希望自己做每一件事,最後都能讓自己問心無愧……希望每一次我都能做到徹底、盡情的活著…」妙如說。
「你有沒發現你是用一種女主角的口氣說話……你說自己問心無愧,但有注意到別人的感受嗎?」
妙如認為要掌握生命,肆意、任性的活著。
玫怡以為不只是自己,還要顧慮到他人的感受。

這兩個人的對話,讓我覺得像是在討論「雞生蛋還是蛋生雞」,無法分辨誰對誰錯,背後包裹著雙方的期許與誤解;其實,本就是不同的人,天生就有不同的思維,有衝突是必然的。
只是,有時,我們深恐正面衝突,而將一切令人不悅的差異粉飾太平。

他們當然也可以以一副無私的表情和對方分享最近的情緒,用認同來安撫焦躁。
說「是」比說「不是」來得容易,至少不會顯現離差,這是安全的距離,最快打入對方的心,並博取信任。
說「不是」多尷尬,點出對方思想的盲點,也有可能挑起對方自我保護的劍,惹來一身傷。
何況相識甚久的老友,至今才知道原來對方對自己一直有所誤解,情何以堪……也許,我們都太高估彼此,以為推心置腹即會心有靈犀,忽略了每個人思考邏輯的不同,甚至感受力的差別。
我們無法指責為何對方不懂自己,但卻會在內心偷偷覺得委屈……認識這麼久了,為何你還不了解?

老實說,我也怕「直接」會成了感情的殺手,怕「默契」只是自以為是的體貼;怕溝通後的差異,會拉開兩人的距離。
但這其中的分寸又是要如何的拿捏?

某些部分,我也會同妙如一般,認為只要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,恣意而為;也曾相同的為「如何體諒他人」而苦惱著,像要將自己原始的形貌強行塞進一個華麗完美的玻璃瓶中。

我又該如何在坦然直率中,去分辨哪些是真誠的表現抑或自私的防禦?
又該如何在忠言逆耳的同時,看待對方背後那顆期許與珍惜的心?

肝膽相照的同時,是否能不被那一股赤誠給沖昏頭?
開誠布公的同時,是否能放下心頭的那把尺去包容?是否能再拿起那把尺去酌量是非?
而在是非對錯中,清楚殺出一條友情的道路。

我們可以吵架、可以憤怒、可以鬩牆……
但,仍舊可以回過頭,擁抱對方,擁抱那些暫時無法忍受的過錯。
我們可以指責、可以怪罪、可以推卸……
但,仍舊可以轉過身,微微笑,刻鏤感情的深度。

當體貼不再是放縱,當包容不再是壓抑;所有的一切只為了在來時見證此刻的歷‧久‧彌‧新……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logsev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