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林的記憶
緩慢的舒展開來
化做一抹清新的蔗甜
在唇齒間
四 處 蔓 延
前一天還是晴空萬里,隔了一天就突然驟變,轉為陰冷的天氣。
拐了個彎,從永康街上轉進了寧靜的小巷,「人澹如菊」的招牌優雅的懸掛,為一室悠悠的茶香埋了伏筆。
進入了茶館,有別於戶外的潮濕,回應我們的是撲鼻的乾爽與馨香。茶館的主人一襲中國風的袍子,我們從繁華的都市掉入時光隧道,往回追溯那古老的光景。

飲茶,在中國歷史上,早在數千年前就已出現,一路演變到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才作為飲料之用,延續至唐代,飲茶更加講究,陸羽所著的《茶經》是茶歷史上一大記事,於是,喝茶不在只是味覺上的享受,更進一步成為中國人特有的文化之一。

「人澹如菊」茶書院融合了現代的素材,卻營造出古典的氛圍。
脫了鞋踏上綠色鋪面的地板,仿若赤腳踩在草地的質感,從腳底板讓你徹底感到放鬆。
一個個的壺具在壓克力的框架中,像一副副天然形成的畫作;木製的矮椅、長桌散置,疏落的各自為政,形成特有的景色。



身為菜鳥來見習的我,並沒有機會和「人澹如菊」的李老師做採訪,被分配到負責採訪茶藝教學的部分,即使如此,此番採訪,就夠我回味無窮。
為我示範茶藝動作的是一位陳老師,陳老師一張豐潤的臉龐,配上一雙溫潤如玉的眼眸,初初和她接觸,我便不禁被她身上一股沈靜的氣息吸引過去,這樣不疾不徐的穩定,敲進我向來莽撞、衝動的心。這一雙眼有安撫的力量,奇妙的將我的不安消融。


在溝通採訪過程時,因為對彼此的不瞭解,對採訪預設的問題稍稍有些各執立場。討論後,決定請陳老師先為我們泡一壺茶,再確定採訪的議題。

我端坐在陳老師的面前,看她執起陶壺,將水倒入茶壺中,再由茶壺注水至茶鐘後,執起茶鐘將水慢慢的倒入茶杯。
茶壺、茶杯、茶鐘溫過後,陳老師將茶具的水逐一倒入水方,依循溫壺的步驟,為我們各倒了一杯白開水。
我一開始還以為陳老師又要溫壺,沒想到她將茶杯緩緩的推向我們,對我們說:「我先為你們倒白開水……可以把口中的雜味去掉,這樣品茶的味覺會更敏感……」
情境使然,我連白開水都喝得十分優雅。

打開茶罐,陳老師以滾動的方式將茶葉鋪於茶摺上。她將茶摺遞給我們,「這個動作叫—賞茶,讓你們看看這茶的色澤和香味。」

今天喝的茶叫「杉林溪」,是屬於高山烏龍的一種,茶葉呈結球狀,透出綠黃的色澤,聞起來清新不濃膩,光聞就已經可以預想喝的滋味了。
「我們的茶都是跟特定的茶農合作的,不像別人是看產牌或是大批進購……我們是因為欣賞茶農的栽種方式和品質,長期以來一直和他們合作。」她們對茶的堅持,甚至連茶葉的來源都十分講究。只和固定的茶農合作,於品質或是茶種,都有一定的瞭解與把握,不單單是身為服務業對客人的尊重,更是自我對於茶的完美追求。

賞完茶後,陳老師將茶葉倒入壺中,注入水至壺頸後,我屏氣凝神的等待。陳老師將茶壺的茶全倒入茶鐘,再以茶鐘將茶湯平均倒入茶杯裡。未倒完的茶湯則倒入水方中,至此泡茶的步驟算是告一段落。

我們拿起茶杯就鼻聞嗅,一陣鮮爽的香氣迎人,隱隱約約透出一股甜味;茶湯呈清澈的金黃色,我輕啜一口,甘露滋心,濃郁的香醇在唇齒間瞬間爆開,席捲至喉間帶來淡淡的蔗甜,越喝我口中的甘甜就越濃烈,像是從喉間分泌出蜜汁一般,怎麼也嚥不下去。

「喝著茶,我就忍不住想到去杉林溪採茶的經驗……」陳老師微笑的說,這一杯茶引起她的思緒,也把我們帶入杉林溪自然的田野間,每一杯茶,因為事茶人的用心,注入了無窮生命力,我彷彿看到油綠的茶田中穿梭忙碌的茶農,不由然生出一種飲水思源的感恩。。

「沖茶的第一泡,要等大約40秒左右……我都會在心裡默數…所以事茶人要很專心,一不專心茶就會泡過頭了。」
我看到她的專注與對茶的嚴謹,那是一種對茶的尊敬,將自我和茶融合而一,藉由泡茶的步驟,逐漸將雜亂的心情沈澱。
一杯茶的好喝與否,牽連茶種的優劣、水質的軟硬、事茶人的專注力甚至是環境氣氛的營造、飲茶人的心靜與否都大有關連。

我曾以為這樣繁瑣的動作只是一種矯揉做作……
我僅知道茶是一種文化,卻未曾感受到其內蘊的禪味……

一杯茶,解了我身體的渴,留下了不斷反芻的回甘。
一杯茶,解了我心裡的渴,留下了喧擾過後的虛靜。

我在「人澹如菊」茶書院,看到他們別無旁鶩的提壺注水,熟練的使用茶具,縝密的要求每個程序,……他們謙遜的自稱「事茶人」,以茶為師,藉由茶的接引,復見天地之心。
茶,原是無情,卻因這些有情人而顯得多情;而我,原是無心,卻埋下種子,留待以後發芽茁壯。

生命的感動,如今,又在唇齒間的芳香得到的印證……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logsev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0) 人氣()